首页
Home
关于我们
Nav
NSKSD · 纳豆激酶
Nav
前沿资讯
Nav
临床实证
Nav
真相溯源
Nav
联系我们
Nav
医学动态
健康科普
精准营养
企业新闻
国际临床
国内临床
专家建议
专家指引
专家论坛
真相溯
源
什么是真正的纳豆激
酶
一、追根朔源辨真伪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纳豆激酶溶解血栓功能的是日本学者
须见洋行博士
,1980年,日本富崎医科大学须见洋行博士作为日本文部省外派研究员在美国芝加哥从事血栓研究。一天,他在吃饭的时候看着眼前的纳豆突发奇想:既然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那么使蛋白质发酵的纳豆是否有可能溶解血栓呢?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把新鲜纳豆的粘丝放进人工血栓中做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在2个小时内溶解超过3厘米大的血栓。而之前的实验中发现的最好结果是18小时溶解2厘米血栓。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著名的“
下午两点半试验
”,证明纳豆激酶溶解血栓的效果比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尿激酶(UK)强19倍之多。这一偶然的发现,为此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1987年,须见洋行博士终于揭开了纳豆能够溶解血栓的秘密:这是因为在纳豆粘粘的物质中富含一种特殊的能溶解血栓的酵素,并把这种酵素命名为“
纳豆激酶
”。
世界上第一个把纳豆激酶这种物质培养、提取、制成产品,从而实现纳豆激酶产业化生产的则是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几十年来,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一直致力于纳豆菌发酵技术的研究,在此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攻关,终于掌握了纳豆激酶的制备方法,并独家拥有这种方法的专利。其产业化历程的时间表大致如下:
震惊世界
“下午两点半实验”
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自1998年第一代纳豆激酶产品上市以来,凭借其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精益求精的不断技术研发,广泛深入的临床研究和国际化的安全性认证,独占鳌头,产品本土市场占有率一直高达90%左右,而且畅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公认的全球纳豆激酶产业化生产的鼻祖。
日本纳豆激酶协会声明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生产纳豆激酶产品的国家。2010年10月24日、25日中央电视台重磅栏目焦点访谈等曝光《部分纳豆食品被指冒用日本专家名义虚假宣传》,日本纳豆激酶协会于同年11月4日发表声明。声明原文如下:
“(株)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拥有日本专利厅授予的纳豆激酶生产专利”
日本纳豆激酶协会公开声明:
“非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的日本产纳豆激酶原料可能会侵犯该公司拥有的产品专利”
“在本协会认定的所有纳豆激酶原料中,只有该公司的原料在人体临床试验中的有效性被得到证实”
二、研制技术辩真伪
辨别产品的真伪优劣,首先应该考量产品是按照什么样的技术规范标准研制生产的。日本是率先实现纳豆激酶产业化生产的国家。2003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官方机构采纳(株)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的标准,首次颁布了日本《纳豆菌培养加工食品质量标准》。这是产品标准化规范生产的基本制度保证。2017年该标准修订时还特别增加了辨别纳豆激酶真假的简易鉴别法即IBOX法。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维生素K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及抑制纤溶系统因子活性的作用,在日本的标准中明文规定,纳豆激酶中含有的维生素K2必须经过特定的制造工艺剔除
。
据央视报道,中国还没有颁布和制定有关纳豆冻干粉和纳豆激酶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检验方法、产品认证和检测监督。目前,我国国内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大多处在纳豆冻干粉的水准,也还未见可以剔除维生素K2的技术资讯。
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是决定产品优劣的关键。纳豆激酶溶栓功效的发现者须见洋行博士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明确表示:“将维生素K2剥离出去,是提取纳豆激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发酵大豆中如果不能提取维生素K2、嘌呤和大豆异黄酮,这样的纳豆激酶根本就不能称为纳豆激酶,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之所以要把维生素K2、嘌呤和大豆异黄酮这三种物质剥离出去,是因为嘌呤会引发痛风,大豆异黄酮会刺激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细胞的生长,而维生素K2具有促进凝血的功能,从而阻碍和影响纳豆激酶的溶栓作用。
我国著名的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对央视记者说:“纳豆激酶中如果存在维生素K2,不但会抵消一部分纳豆激酶的溶栓功能,如果治疗血栓的患者,在服用药物华法林的同时,也服用维生素K2的话,会在体内形成新的更严重的血栓,从而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于2007年取得剔除维生素K2的技术专利。该研究所研制生产的纳豆激酶NSK-SD在生产过程中剔除了嘌呤、大豆异黄酮和维生素K2,并于2007年获得“剔除维生素K2”专利。
剔除维生素K2、嘌呤、大豆异黄酮证书
普通的纳豆产品并不等于纳豆激酶。《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生命时报》曾作过“纳豆不等于纳豆激酶”的长篇报道。该报道说:“普通的纳豆产品,是将鲜纳豆速冻,在低温下干燥粉碎制成的纳豆冻干粉胶囊。纳豆激酶则是通过纳豆菌培养液发酵产生纳豆激酶,再将这种物质提纯制成的现代高科技产品。两者虽有联系,但更有本质的区别。之前被媒体曝光的部分纳豆产品虚假宣传的实质,便是借用了纳豆激酶能够溶解血栓的概念,夸大宣传了普通纳豆的功效,从而误导不明真相的消费者。”
日本神经内科专家、神户药科大学副校长太田光熙教授说,纳豆激酶是由枯草杆菌家族中的纳豆菌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它因从纳豆中发现、具有溶解血栓的酵素而得名。和纳豆激酶相似的枯草杆菌家族的酵素很多,有和纳豆激酶分子序列相似度高达99.5%的枯草杆菌蛋白酶E,也有相似度99%的酵素,但都不是真正的纳豆激酶。所以大家要警惕市场中虽然也都称作纳豆激酶,但其实是模仿品或者是假冒的纳豆激酶。这些酵素和模仿的纳豆激酶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即溶解血栓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和纳豆激酶分子序列相似度高达86%的枯草杆菌酶BPN的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还不到真正的纳豆激酶溶栓能力的五分之一,而且在生物体内的安全性也未经证实。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是唯一拥有日本纳豆激酶物质及制法专利的机构,其研发的纳豆激酶NSK-SD采用的是其独有的纳豆菌株培养而成。采用什么样的菌株发酵,是甄别纳豆激酶真假的关键问题之一。
日本纳豆激酶受专利保护。日本纳豆激酶协会副会长高冈先生表示:“须见洋行教授的确是纳豆激酶具有溶解血栓功效的发现者,然而把这种物质提纯转化成产品,从而实现纳豆激酶产业化生产的则是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在日本,只有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拥有生产纳豆激酶的合法专利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具备授予企业生产纳豆激酶的权利。”
三、活性含量辨真伪
首先要科普一下纳豆激酶活性的标注单位。
纳豆激酶活性标注单位是FU
。
“F”
是英文血栓纤维蛋白Fibrin的缩写,
“U”
是英文单位unit的缩写。
“FU”的含义是分解纤维蛋白也就是血栓的单位
。日本纳豆激酶生产标准规定,活性标注单位是FU,日本纳豆激酶协会承认的纳豆激酶活性标注单位也是FU,同时该单位被隶属于日本国厚生劳动省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的财团法人日本健康营养食品协会(日本最权威的健康食品认证机构)认定为唯一公认的纳豆激酶活性标注单位。并且,FU这个使用单位是欧美国家首先实施后再扩展到全世界的普遍的测定方法。中国市场看到的一些标注单位为U、IU的产品,都不能称作国际公认的纳豆激酶活性标注单位,也无法与标注FU的单位相比较。此外,FU活性含量值的标示,要辨别清楚是产品原料单位重量的含量值还是每粒产品的含量值?不作量化同口径的比较,往往会误导消费者。
纳豆激酶之所以具有良好的溶栓效果,主要是与其拥有丰富的活性物质有关。须见洋行博士先后从纳豆激酶中分离纯化出了三种具有激活纤溶酶原的尿激酶原激活剂。这些尿激酶原激活剂,可激活体内纤溶酶原,将其转变为纤溶酶,从而增强体内纤溶作用,大大加快了血栓的溶解速度。而且纳豆激酶的分子结构十分稳定,当其经口服进入体内后,即被肠道吸收而进入血液,经与肠黏液、血清白蛋白等混合,其稳定性大为增加,同时会不断地析出去抑制血液中促凝因子的活性,从而阻止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也就使血栓失去了物质基础。
但如何把纳豆激酶培养、提取、提纯并保持其活性,曾经是一道现代科学技术的难题。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率先破题,并获得了纳豆激酶培养与提纯技术的专利。1998年世界上第一代真正富含纳豆激酶的功能食品在日本成功上市,此后的20多年,其产品制法和提纯技术不断突破,产品升级,纳豆激酶的活性含量从每粒700FU不断提纯至1000FU、2000FU、3000FU、4000FU等,
成为国际公认的纳豆激酶产业化生产的鼻祖
。
由中国总代日生研(浙江)公司引进的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的纳豆制品,其纳豆激酶NSK-SD是由
27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的,分子量约为27700,属于枯草杆菌类蛋白酶家族的丝氨酸蛋白酶,是纤维蛋白溶酶原和纤溶酶为媒介的具有fibrioilsis (分解纤维蛋白)作用的成分,按不同规格活性含量可达到每100克原料200万FU、300万FU和400万FU以上,相应的产品活性含量达到2000FU/粒、3000FU/粒、4000FU/粒以上,无纳豆臭味,
不含嘌呤,不含大豆异黄酮(黄豆苷元和染料木酮苷元) ,剔除了纳豆中的维生素K2,
纳豆激酶活性稳定期常温下可达42个月,软胶囊技术包装,可安全防止胃酸侵蚀直达小肠吸收。其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活性稳定性和产品功能性,均达到行业标准,获得日本纳豆激酶协会给予的产品认证。
事实上,在日本国内独家拥有日本国特许厅颁发的纳豆激酶制造专利的合法生产厂家只有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也就是说,除了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以外生产的纳豆激酶在日本涉及制法专利侵权,因而很可能是不合法的;
同时,经过科学严谨的纳豆激酶医学临床验证和欧美等国际安全性认证的也只有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
据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在纳豆产品中,纳豆激酶含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这个产品溶解血栓效果的好坏。但是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实际上针对纳豆激酶这种新型产品的检验方法和产品标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胡小松也证实,目前我们国家可以肯定在纳豆产品中没有规范的纳豆激酶活性的标准方法。
四、溶栓实验辨真伪
体外溶栓实验是辨别纳豆激酶真伪的一种简便、直观、科学的方法。当年须见洋行博士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第一个发现纳豆激酶溶栓功效的。其实验内容如下:
37℃常温下,在培养皿中一块人工血栓上分别滴入尿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纳豆激酶。12小时后的溶栓效果(如下图)表明:纳豆激酶显示了更高的溶解度。
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的纳豆激酶NSK-SD引进到中国以来,为了验证其溶栓效果,并与中国市场的其他同类产品相比较,一直在进行溶解人工血栓的比较实验。实验的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制作人工血栓。将纤维蛋白原倒入培养皿,用水均匀化开,然后滴入凝血酶,轻轻晃动器皿,使二者结合,数分钟后即可形成白色固体状人工血栓。第二,将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NSK-SD的产品内容物与对比试验的其他产品内容物,分别倒入制作好的人工血栓中。第三,把已经放入样品的人工血栓培养皿放置于热水杯上,使其溶栓环境近似于人体37℃的温度。然后,观察实验变化。对比实验图示如下:
5分钟后放置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纳豆激酶NSK-SD产品的人工血栓开始溶解松动;其他两款产品无溶解迹象。60分钟后,NSK-SD产品周围一圈大于2cm的血栓溶解,其他两款产品无溶解迹象。120分钟后,这种差距更加明显。
实验表明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纳豆激酶NSK-SD确实具有溶栓速度最快、溶栓能力最强的显著效果,而其他两款产品基本没有溶栓反应。
日本纳豆制品NSKSD进入中国市场十多年来,采用医学界公认的体外人工血栓即纤维蛋白平板实验法实验,确实具有显著的溶栓效果。而与之同步对比试验的数十款普通纳豆产品,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其他进口的国外产品,都还没有发现这样的显著效果。
五、人体临床试验辨真伪
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证明,评价产品功效最过硬的“金标准”是科学的人体临床试验。NSK-SD之所以称为真正的纳豆激酶,就是用这样的“金标准”,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医学临床试验验证其每一项功效。除此之外的也称作纳豆激酶的产品,至今还没有看到如此科学严谨的临床证据。
六、产品安全性认证辨真伪
NSK-SD之所以称为真正的纳豆激酶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国际化高度的食用安全性。
2010年NSK-SD获得美国FDA评价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指示GRAS认证。2012年获得韩国FDA关于功能食品认证。2016年获得全球对食品安全要求最为严苛的欧洲食品安全局认证。
2019年NSK-SD取得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推荐拥有剔除维生素K2专利技术、按照日本国标准生产、通过人体临床研究证实、欧美等国际安全认证的纳豆激酶NSK-SD,在血管病已病人群、危险人群以及肝素、华法林联合使用人群和健康人群,作为食物补充的应用建议。
日本官方改善末梢循环
和降血压功能认证
功能性食品认证
美国FDA公认安
全使用物质认证
欧盟新资源食品及降解纤维
蛋白膳食补充剂认证
心血管健康管理与纳豆激酶应用研究中心
|
浙二医院 |
杭州市一医院
|
杭州市老年病医院
|
杭州市中医院
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
|
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
|
中国保健协会
|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