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NSKSD纳豆激酶在中国的第一份人体临床研究课题,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选取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高危人群97例。入选标准:1、年龄30-75岁之间;2、入组前1个月未使用过NK者;3、以下≥2项以上为“是”:⑴高血压⑵高血脂⑶糖尿病10年及以上病史者⑷血液粘稠度异常增高⑸TCD检测血流异常⑹颈动脉斑块⑺冠状动脉血管狭窄⑻曾经发生过脑卒中/TIA⑼曾经发生过冠心病⑽曾发生过静脉血栓者⑾曾经发生周围血管病⑿BMI≥26或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⒀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四肢麻木或针刺感⒁有吸烟习惯10年以上⒂D-二聚体异常增高⒃C-反应蛋白异常增高⒄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增高。现研究课题已经完成,研究成果摘要如下:
1、目的:纳豆激酶是一种发酵的大豆提取物,近来研究显示其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本研究拟针对中国人群评估纳豆激酶在心脑血管高危人群中的应用疗效。
2、方法:共97名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受试者接受了该临床研究,在90天的研究期间每日服用8000FU纳豆激酶(NSKSD),分别在基线、第30天和第90天进行采血,检测血脂、凝血四项、血小板聚集率和D-二聚体;在基线和第90天进行TCD检测和颈动脉彩超。
3、结果:97人全部完成了这项研究,依从性良好。服用纳豆激酶30天后血浆粘度显著下降(P<0.05);服用纳豆激酶90天,ADP血小板聚集率300s、ADP血小板最大聚集率、D-二聚体、全血低切粘度5/s、全血粘度(50/s)和全血高切粘度(200/s)显著下降(P<0.05);此外,全血低切粘度1/s在服用30天和90天后均显著下降(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和流速差异常患者改善率分别为71.4%和87.5%;颈动脉内斑块和中膜增厚的改善比例分别为46.7%和42.1%。
4、结论:中国人群中每天8000FU纳豆激酶的摄入与心脑血管高危人群血小板功能、D-二聚体和全血粘度的改善显著相关,脑供血得到明显改善,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逆转,其发展速度也得到了有效延缓。表明纳豆激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较为显著的作用,且随着服用时间的延长疗效更为明显。
钱申贤 ¹ 李佩璋 ² 陈宁 ³ 朱平 ⁴ 安奇 ⁴ 赵晓燕 ⁵ 张瑞芳 ⁶ 胡卫红 ⁵ 刘小明 ⁵ 吴炳南 ⁷
[ 1.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浙江 杭州,310000;
目前,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即使采用了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仍来不及治疗。随着心血管疾病治疗经验的积累和公众营养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饮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文/杭州市老年病医院执行院长 陈宁
目前,有大量的资料证明,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各种疾病中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心血管疾病治疗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公众营养健康意识的提高,医学专家与大众逐渐认识到饮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
虽然纳豆激酶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有希望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的微生物源酶,但其在人体研究的数据相对较少。杭州市金色年华养老机构、杭州市金秋钱塘养老机构、杭州市和睦护理院、杭州市湘湖颐养中心、杭州市康久养老机构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杭州市老年病医院等多家机构合作,通过对随机抽取的80位心脑血管高危人群进行了临床科研,目的是全面的探索服用NSK-SD NK对这部分人群的影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本次临床验证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进行。所有入组患者均需自主报名,课题组随机抽取。最终,在近1000名老人中随机确定80位老年患者进入临床验证组。其中女性45人,男性35人。年龄30-98岁不等,具体区间为90-98岁9例、80-89岁17例、70-79岁17例、60-69岁14例、50-59岁11例、30-49岁12例。
临床验证方法:对所有进入观察组老年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在保持原有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NSK-SD纳豆激酶每日8000单位进行营养干预,共计30天。课题组在老人服用NSK-SD纳豆激酶之前和疗程结束时进行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心脑血管风险相关临床检查指标对比,从中判断纳豆激酶对老年心脑血管高危人群的获益情况。
用于临床症状与体征比较的项目包括精神状态、睡眠障碍、头痛、头晕、胸闷气短、乏力疲劳、下肢浮肿肢体麻木、静脉曲张、高血压状况、流口水、言语不利、心律失常等等。
用于比较与动脉硬化、血栓的形成与溶解相关临床检查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液粘度、全血低切粘度1/s、全血低切粘度5/s、全血高切粘度(200/s)、全血粘度(50/s)、D-二聚体等等。
我们非常高兴地发现:所有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液指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改善。
其中,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如下表所示:
说明:睡眠障碍、头痛、头晕、流口水、言语不利等症状所提示均为脑供血不足,胸闷气短、心律失常、乏力疲劳均与心脏供血不足相关,下肢浮肿、肢体麻木、静脉曲张、高血压等与外周神经、血管相关。
上表所展示的数据,证明在增加NSK-SD纳豆激酶每日8000单位进行营养干预30天后,患者自我感觉显著好转,部分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整体的精神状态有了长足进步。尤其要提出来的是,对于高血压患者,仅仅30天NSK-SD纳豆激酶服用,18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令人惊讶的平均下降了11.8 mmHg,而舒张压平均下降5mmHg。而这些症状、体征的变化,充分证明了NSK-SD纳豆激酶在改善血管动脉硬化程度、软化血管、恢复大动脉弹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临床作用,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大脑的血液供应,恢复心脏以及周围动静脉血管流畅的血流状态。
血液粘度指标的对比:18例血液粘度异常的患者,共计32项异常项目,在使用30天NSK-SD纳豆激酶后,包括全血低切粘度1/s、全血低切粘度5/s、全血高切粘度(200/s)、全血粘度(50/s)等指标,23项恢复正常,转化率达到72%,大大降低了形成动脉硬化症、动脉硬化斑块的可能性,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给广大中老年患者朋友带来健康的血管和血液。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即血栓降解后的产物。服用NSK-SD纳豆激酶30天后,能不能有效的溶解血栓,软化已经硬化的血管,主要通过血液中D-二聚体数据的变化进行判断。本组患者服用纳豆激酶30天后,在受试80人中,其D-二聚体出现数值变化达到10%以上的,有53人,占总人数的66%,证明纳豆激酶有显著的溶栓、清理动脉硬化斑块效果,不仅仅改善了患者心、脑血管的通畅性,恢复其血管弹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防止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塞、肺栓塞等直接可能导致死亡的疾病发生。
在如此显著的疗效前提下,NSK-SD纳豆激酶的安全性怎么样?入选80例患者中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2位正在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受试者,合用NSK-SD纳豆激酶未出现凝血指标异常,未出现临床出血的现象。证明纳豆激酶安全性良好。
为什么NSK-SD纳豆激酶能够有如此疗效?我们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能够找到答案。Nozue等发现食用发酵豆制品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显著负相关[3]。纳豆是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food,BFF)发酵而成的传统大豆食品,富含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是一种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具有很强的溶栓剂活性和底物特异性[4]。NK具有多能溶栓机制,不仅能直接降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还可通过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水平,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PAI-1的水平,间接推动内源性原激酶向尿激酶和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5]。
随着血栓引起的CVD死亡率的急剧增加,这引发了人们对寻找更有效的溶栓药物或膳食营养的兴趣。纳豆是一种传统的杆菌发酵食品,食用纳豆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NK是纳豆中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是一种天然、安全、高效、经济的食物溶栓酶。在国外有很多篇关于NK在血管病危险人群的临床研究,证明NK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压、降低CRP等方面的具有一定的效果,NK已逐渐被认为具有潜在的有益心血管作用。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发现,在中国老年人群中,NSK-SD纳豆激酶的补充,与心脑血管高危人群D-二聚体和全血粘度的改善显著相关,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非常显著,虽然仅仅用了30天,可以肯定,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疗效将更为明显,患者的大脑供血得到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得到了明显的抑制,NK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值得并且有必要在中老年心脑血管高危人群中推荐使用。【参考文献(略)】
2022年4月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3月31日晚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组织的生命科学营养学研究系列之《NSKSD纳豆激酶改善无症状性颅内/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课题启动会在杭州举行。
课题研究领衔专家、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医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楼敏教授致开幕词,(中国)民营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张文平,中研所专家委员会融媒体总监许群,杭州市健康促进协会秘书长张纯,日生研功能食品(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袁胜元,以及来自浙医二院、浙医一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省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专家医生和部分行业同仁,共同见证了课题启动仪式。
由浙江大学立项,受日生研(浙江)公司委托并提供产品,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审查批准并承担研究的《NSKSD纳豆激酶改善无症状性颅内/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课题,是采用非药物的功能食品,通过膳食补充、精准营养干预途径破解VCI难题的一次创新的临床探索,也是如何实现脑卒中防控关口前移的一次科学实践。目前,课题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本课题由杭州市中医院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立项,课题组领衔专家何嘉琳先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的国家名中医。
血栓前状态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或障碍的一种病理过程。血栓前状态不一定发生血栓性疾病,但是处于妊娠这种生理性高凝状态时,凝血功能增强和纤溶降低可增加血栓形成而导致流产。对于存在血栓前状态的女性,目前临床多采用抗凝治疗,比如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但是这些西药长时间使用可能存在阴道不规则出血、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而营养是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基础保障,国务院已经明确把营养列入治病手段的范畴,临床营养干预安全性好,适合长期应用,所以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探讨NSKSD纳豆激酶营养干预在血栓前状态女性应用的疗效显得非常有价值和意义,期待该课题的成果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