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3.3亿人,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血压等在内的心血管疾病,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在我国城乡居民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疾病居首位,2020年分别占农村、城市居民死因的48.00%和45.86%。当前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攀升,特别是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心血管健康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点内容,主要依据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分级,针对可改变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以达到维护和促进心血管健康的目标。心血管健康管理的主要策略与措施如下。
1.提升健康素养,评估疾病风险
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研究显示,健康素养的高低与心血管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应多关注健康信息,提高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知晓如何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是健康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基础。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可参照《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根据年龄、性别、腰围、居住地域、血压、血脂水平、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吸烟、是否有心血管病的家族史,综合评估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心血管病的概率(利用网站 http://www.cvdrisk.com.cn/ASCVD/Eval 或心脑血管风险手机App, 通过输入个人信息和指标结果获得风险评估结果)。对于不满60岁的人,还需评估长期风险,即未来15~30年或者终身发生心血管病的概率。
2.防控危险因素,强化生活方式管理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一些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常见的可改变的心 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吸烟、膳食不合理、缺乏运动、血脂异常、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这些危险因素都与不良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强化生活方式管理是防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措施(见表1)。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呈高发态势,预防血栓性疾病成为心血管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研究显示,纳豆激酶作为一种膳食营养补充剂,在纤溶、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压等方面的研究证据较多,且安全性好,在心血管健康管理,特别是预防血栓性疾病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日本学者须见洋行博士于1980年从传统食品——纳豆中率先发现纳豆芽孢杆菌分泌的一种碱性丝氨酸蛋白酶 (alkaline serine protease),具有溶解纤维蛋白(血栓的主体物质)的活性。它由27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相对分子量为27728道尔顿。1987年这一活性物质被命名为纳豆激酶。
在纳豆激酶与心血管健康相关的研究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人群研究和临床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显示纳豆激酶在溶解纤维蛋白(血栓主体物 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低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具有一定效果,被视为一种对血栓性疾病具有积极预防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膳食营养补充剂。
(2)纳豆激酶纤溶、抗凝作用的研究
(3)纳豆激酶降压作用的研究
给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分别灌注纳豆激酶、卡托普利和蒸馏水,结果显示,纳豆激酶组与卡托普利组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尽管卡托普利组下降得更多,但提示纳豆激酶对高血压动物模型也具有一定降压作用。口服纳豆激酶可降低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而对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血浆血管紧张素水平没有影响。
对86名年龄在20~80岁、处于高血压前期或轻度高血压的志愿者,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口服纳豆激酶 (NSK-SD 2000FU/d)或安慰剂胶囊8周后,试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收缩压降低了5.55mmHg,舒张压降低了2.84mmHg,提示纳豆激酶有一定降压作用。
将79名舒张压高于90mmHg、收缩压高于130mmHg的志愿者,纳入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研究发现口服纳豆激酶 (NSK-SD 2000FU/d)8周可降低血压,并在男性更为明显,平均舒张压从86mmHg降到了81mmHg。
(4)纳豆激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一些动物实验揭示纳豆激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口服纳豆提取物或纳豆激酶均抑制了大鼠血管内膜的增厚。研究表明纳豆激酶通过直接抗氧化,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改善脂质代谢,发挥抗动脉硬化作用。
纳豆激酶在我国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应用的临床研究中,97名受试者均为心脑血管高危人群,每天服用8000FU纳豆激酶(NSK-SD),服用纳豆激酶30天后血浆黏度显著下降 (P<0.05);服用纳豆激酶90天后,ADP血小板聚集率300s、ADP血小板最大聚集率、D-二聚体、全血低切黏度 (5/s)、全血黏度(50/s)和全血高切黏度(200/s)显著下降 (P<0.05);此外,全血低切黏度(1/s) 在受试者服用30天和90天后均显著下降 (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和流速差异常的受试者改善率分别为71.4%和87.5%;颈动脉内斑块和中膜增厚的改善比例分别为46.7%和42.1%。结果提示心脑血管高危人群每天8000FU纳豆激酶(NSK-SD)的摄入与血小板功能、D- 二聚体和全血黏度的改善显著相关,脑供血得到明显改善,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逆转。表明纳豆激酶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较为显著的作用,且随着服用时间的延长效果更为明显。
(5)纳豆激酶安全性及代谢研究
作为纳豆的活性成分,纳豆激酶的安全性在很多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体外毒理学研究未发现纳豆激酶诱变性和致裂性,并且在大鼠中使 用剂量高达1000mg/(kg·d),比人类通常使用的剂量高出100倍,进行的28天和90天亚慢性毒性研究中没有观察到不良影响。一项关于纳豆激酶的急性毒理学研究显示,小鼠的纳豆激酶用量是48万FU/kg,是人类日推荐剂量的1000倍以上,没有发现不良事件,未表现出诱变作用,亦无诱发中国仓鼠肺细胞 (China hamster fibroblast cell line,CHL) 染色体畸变的潜力。一项动物实验中纳豆激酶的用量为75mg/kg时,几乎完全抑制了血栓的形成(>90%),值得注意的是当纳豆激酶剂量远超常规量,达到300mg/kg时,观察到实验小鼠肺出血点。
11名健康志愿者,口服纳豆激酶552mg/d (高于5倍常规推荐剂量,约10000FU/d),服用4周,未观察到不良反应。一项小样本临床试验中,使用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口服纳豆激酶 (NSK-SD 2000FU,3次/d)7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无脑出血事件发生。在血管性疾病患者中应用肝素联合口服纳豆激酶(2000FU/d)1个月,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未发现不良反应与事件。不同剂量的纳豆激酶 (NSK-SD,1700FU与3400FU)与维持量的华法林连用6个月,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纳豆激酶的代谢动力学研究:201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临床参考研究室进行了单次口服纳豆激酶人体代谢动力学研究,11位健康受试者口服纳豆激酶胶囊(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NSK-SD,2000FU),检测到血清纳豆激酶峰值浓度出现在口服纳豆激酶后(13.3±2.5)小时,这是首次证实在人体血液中可以直接检测到纳豆激酶。需要指出纳豆激酶是活性酶,不同菌种、菌株发酵产生的酶分子结构并不相同,吸收代谢也会产生差异,上述临床研究得出的实验数据及结论仅代表纳豆激酶 NSK-SD在人体吸收代谢的情况。
(2)不适宜人群
孕产妇及哺乳期妇女; 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围手术期的患者。
(3)注意事项 有研究显示,适当剂量的去除维生素K2的纳豆激酶与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是安全的,但仍应遵循医嘱监测凝血指标。
(4)推荐剂量
日本纳豆激酶协会建议纳豆激酶的每日摄取量为2000FU以上。
欧盟推荐35岁以上健康人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除外)每天服用纳豆激酶的最大剂量为100mg(2000~2800FU)。
既往对心血管高危因素及已病人群的研究中,纳豆激酶的使量为4000FU-8000FU/d,据此推荐不同人群参考剂量如下。
35岁以上的健康人群:推荐口服剂量为2000FU/d;可在餐后或睡前吞服,每天1次。
心血管病危险人群:如心血管家族史人群,吸烟、膳食不合理、久坐、运动不足、精神压力大、经常熬夜、失眠、饮酒过量、超重或肥胖的人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度异常的人群,推荐每天口服剂量为4000~8000FU (可在餐后或睡前吞服,每天1~2次)。
心血管疾病人群:如冠心病/心绞痛/曾经发生心梗者,曾经发生脑梗/一过性脑缺血/腔梗、周围血管病者,曾发生静脉血栓者,作为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措施,推荐每天的口服剂量为4000~8000FU(可在餐后或睡前吞服,每天1~2次)。与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时,应遵循医嘱监测凝血指标。
服用纳豆激酶的同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更好。在膳食不合理、吸烟、运动不足等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生活方式得以坚持,健康指标获得改善后,纳豆激酶可酌情减量,以2000~4000FU/d长期维持。
心血管疾病重在预防,未来随着纳豆激酶相关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真实世界研究与应用实践的积累,纳豆激酶作为对血栓性疾病有预防保健作用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在心血管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也将不断成熟与发展。
1. 纳豆激酶是发酵的产物,所使用的发酵菌种和产品生产质量标准有何讲究?
纳豆激酶是由枯草杆菌家族中的纳豆菌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它因被从纳豆中发现并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而得名。和纳豆激酶相似的枯草 杆菌家族的酶有很多,即使和纳豆激酶分子序列相似度高达99.5%的枯草杆菌蛋白酶E,也不是真正的纳豆激酶。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发现,这些酶或类似的纳豆激酶,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即溶解血栓的能力是不同的。例如与纳豆激酶分子序列相似度达86%的枯草杆菌酶BPN,其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不及真正纳豆激酶的1/5,而且在生物体内的安全性也未经证实。因此,使用什么样的菌种发酵纳豆激酶是大有讲究的。按照不同层次技术规范和品质标准生产的纳豆激酶产品,同样差异很大。目前,国际上只有日本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国家标准,2017年在修订该标准时还补充了真假纳豆激酶鉴别方法。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 真正的纳豆激酶为什么要剔除维生素 K2 等成分?
由于维生素K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及抑制纤溶系统因子活性的作用,所以在日本国家标准中明文规定,纳豆激酶中含有的维生素K2必须经过特定的制造工艺剔除。2007年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取得“剔除维生素K2”专利 (日本专利厅专利第3911282号)。首先发现纳豆激酶溶栓功效的须见洋行博士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也曾明确表示:“将维生素K2 剥离出去,是提取纳豆激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发酵大豆中如果不能剔除维生素K2、嘌呤和大豆异黄酮,这样的纳豆激酶根本就不能称为纳豆激酶,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之所以要把嘌呤和大豆异黄酮这两种物质也剔除出去,是因为嘌呤过多会引发痛风,大豆异黄酮过多会刺激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细胞的生长。
3. 如何解读纳豆激酶的活性含量?
对纳豆激酶活性含量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
首先,要确认是不是用纳豆菌发酵分泌的纳豆激酶产生的酶活性。如果是由其他枯草杆菌等产生的酶,它对纤维蛋白的靶向性及溶解能力与真正的纳豆激酶差异很大,其在生物体内的安全性也有待研究确认。
其次,国际通用的纳豆激酶活性单位是“FU”,“F”是英文血栓纤维蛋白Fibrin的缩写,“U”是英文单位Unit的缩写。FU是表示溶解纤维蛋白(血栓的主要成分)酶活性的测定单位。该测定方法由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开发,是一种可重复且精确量化的纳豆激酶测量方法,被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中国台湾等普遍采用。
其他活性单位比如U(unit)、IU(international unit),是纤溶酶、尿激酶等溶栓药物针对纤溶酶和尿激酶的基质而使用的单位。纳豆激酶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纤维蛋白(血栓)的酶,U或IU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其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这些单位与FU之间无法换算,也不能真实反映纳豆激酶的活性。
再次,市场上某些宣称高活性的产品,比如10000FU、20000FU等,常常以几粒产品加在一起计算活性含量,有的则以一克重量的原料含有多少活性表示,都不是以每1粒产品的精准活性含量标注。不作同口径的量化比较,往往会误导消费者。
最后,我国目前尚无纳豆激酶活性检测方法及标准。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注意向商家索要有效的纳豆激酶活性含量检测报告。
4. 纳豆激酶产品体外溶栓实验说明了什么?
纳豆激酶体外溶栓实验,又叫纤维蛋白溶解平板实验法。这是辨别纳豆激酶溶栓效果的一种简便、直观的方法,也是初步鉴别纳豆激酶真假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当年须见洋行博士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第一个发现纳豆激酶溶栓功效的。
实验的基本步骤:首先制作人工血栓;然后将纳豆激酶产品内容物倒入人工血栓培养皿中,可以选择多款产品在同一培养皿中同步对比实验;再把已经放入实验样品的人工血栓培养皿放置于近似于人体37℃的温度环境中,15分钟后开始观察人工血栓溶解变化,纤维蛋白被溶解后会形成透明溶栓圈,溶栓圈面积越大,说明纳豆激酶活性越高,溶解纤维蛋白(血栓主体物质)能力越强,经过60分钟的实验足以验证产品溶栓的真实效果。
5. 纳豆激酶的产品剂型哪个更好?
市面上销售的纳豆激酶产品剂型不少,有片剂、硬胶囊、软胶囊、颗粒、粉状等。消费者在购买时到底该如何选择呢?从纳豆激酶的理化性质来看,纳豆激酶属于酶类物质,遇酸性环境容易失去活性,在pH5.5~10时活性最为稳定,而人体的胃酸是一种强酸,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大部分纳豆激酶会被胃酸灭活。
研究显示:没有被保护的纳豆激酶放入人工胃液 (PH2.0)中30分钟后,其活性残存率只有38%。所以,在上述产品剂型中,软胶囊是最具保护作用的,例如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的纳豆激酶 (NSK-SD)软胶囊制品,由外层的明胶软胶囊和内层的大豆油脂双重包裹保护,在人工胃液中30分钟后,其纳豆激酶的活性仍保持在93%以上。
6. 选择纳豆激酶产品时为什么要强调其功能的科学性?
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证明,评价产品功效最过硬的“金标准”是科学的临床试验。NSD-SK纳豆激酶具有溶血栓、防血栓的临床研究实证报告和人体代谢动力学研究报告,以及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合用安全性的临床实证研究报告。
缺乏真实具体科学的临床研究验证的纳豆激酶产品,随意利用甚至盗用正规产品的临床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消费者在鱼龙混杂的广告中,应注意追溯产品功能的科学性,避免受骗上当。
7. 纳豆激酶作为膳食营养补充剂,有哪些国际认证与推荐?
搜索纳豆激酶作为非药物的功能营养食品在各国的认证与推荐发现: 2003年日本颁布《纳豆菌培养提取物食品品质规格基准》;2006年日本生物 科学研究所取得“纳豆激酶物质和制法专利”(第3881494号);2012年纳豆激酶食品取得韩国FDA功能食品认证;2016年纳豆激酶食品通过欧洲食品安全局《发酵大豆提取物NSK-SD 作为新资源食品安全性》的认可,被列入膳 食补充;2019年NSK-SD 取得日本官方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和降血压功能性食品认证;同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上发表的《纳豆激酶在血管病危险人群应用的专家建议》也推荐使用纳豆激酶食品。
8. 纳豆激酶与华法林等药物并用安全吗?
日本的一项人体临床研究介绍,采用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的纳豆激酶NSK-SD,将服用维持量的华法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 分别给予低剂量和高剂量纳豆激酶,低剂量组在6个月后分出15例服用安慰剂,15例仍于早餐后服用纳豆激酶1700FU;高剂量组分别于早、晚餐后服用纳豆激酶3400FU/d,结果显示与华法林联合应用该纳豆激酶是安全的。上述实验中提示,使用维生素 K2 含量极低的纳豆激酶与维持量的华法林合用结果是安全的,但仍应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9. 服用纳豆激酶产品的时间和周期怎么掌握?
作为血管健康的营养补充,日本纳豆激酶协会建议适用人群可以长期服用纳豆激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老化”,心血管病风险也在上升,特别是心脑血管的高危人群、已病人群,更加需要重视血管的保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因此,日常补充功能营养食品纳豆激酶显得更加必要。
观察纳豆激酶产品的使用效果,一般建议连续服用三个月以上,观测相关指标,如大脑血液流速、颈动脉中膜厚度和斑块大小、血小板聚集率、血液黏度、D-二聚体、血压以及自我身体感受,服用前后可对比评估。
口服纳豆激酶产品建议用温水吞服,宜饭后或睡前服用。由于人体代谢动力学实验表明,纳豆激酶NSK-SD体内半衰期为8~12小时,因此,晚上睡前服用有助于预防血栓性疾病易发时段——夜间和清晨的心血管意外事件。尽量避免漏服。
10.为什么中老年人群都需要日常吃点纳豆激酶?
纳豆激酶是人类发现的非药物的具有“溶栓”作用的物质,在具有安全性的同时,还有纤溶、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辅助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方面的作用。同时纳豆激酶具有半衰期长、可以口服等优点,在维护血管健康尤其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国民生命的第一杀手,中老年人群是这类疾病高危人群。国家最新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的实施方案(2023-2030年)》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轻化,为此特别强调重在预防,注重关口前移,聚焦健康的全过程。而改变生活方式、加强营养膳食补充,是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普及应用功能营养食品纳豆激酶就是积极的实际行动之一,尤其是向具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群,提倡将其作为膳食补充加以应用,努力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