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患病人数持续上升,怎样才能让“拐点”早日到来?发表时间:2024-01-20 14:59来源:健康界 全球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并且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加。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代谢危险因素持续流行的双重压力,心血管病负担仍将持续增加,这对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策略和医疗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需求。 我国心血管疾病形势严峻,患病人数持续上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 2019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 △2000~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 2019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23.2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64.66/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8.63/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77.92/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8.5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9.41/10万。 葛均波院士曾在《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现状》一文中将心血管疾病比作悬在我国乃至世界人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如何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行之有效的方式,将“剑”夺下,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心血管内科资源可及性提升,精细化管理较为薄弱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代谢危险因素持续流行的双重压力,心血管病负担仍将持续增加,这将影响我国疾病防治策略和各种资源的配置等多方面的需求,如(1)通过一级预防以减少发病人数;(2)增加心血管急重症救治的医疗资源;(3)提供康复和二级预防的医疗服务,以降低大量心血管病存活患者复发、再住院和失能的风险。 现阶段我国心血管内科资源在不同地区间具有较好的可及性,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主动脉介入治疗、Bentall手术等新技术发展迅猛,具备手术能力的医院数量和手术规模正在稳步上升,心血管病跨省异地就医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是地区间医疗资源水平仍有较大差异,心外科、血管外科尤为突出;区域之间、机构之间医疗质量不平衡,心血管病主要诊疗技术的应用基本遵循“二八定律”,即20%的大医院开展了80%的手术,较大规模医院和基层医院的疾病救治能力差距悬殊。 另外,护理人力资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床护比低于《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发展目标,护患比更低于美国同期水平,护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心血管疾病全链条全程的精细化管理还较为薄弱,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推广应用对医疗质量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医疗技术能力与质量水平双提升,但区域配置不均衡 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技术能力与质量水平实现双提升,但供给侧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基层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突出,体现在: (1) 心血管病诊疗规模持续扩大,新技术推广迅速; (2) 医疗过程质量改进初见成效,诊疗日趋规范,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动脉桥选择、围术期输血控制指标持续改善; (3) 医疗结果质量区域间异质性依然突出,不同地区间风险标化的院内死亡率、院内死亡或非医嘱离院率异质性依然显著; (4) 跨省异地就医比例保持稳定,外科更为突出,流入流出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对集中,异地就医的院内结局总体优于本地就医。 |